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正文

民族艺术研究院第5期研究生读书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2-12-06 [来源]: [浏览次数]: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2022114日,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第5期研究生“读书会”活动,围绕宗白华先生的经典著作《美学散步》展开读书分享与交流讨论活动。民研院郭瀚繁博士、雀宁博士、肖李博士以及民研院2021级,2022级全体研究生、其他教学单位部分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活动。活动由郭瀚繁老师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的方式进行。

 

读书会伊始,郭瀚繁老师以宗白华《美学散步》的导读作为开场,简要介绍了书目内容及作者生平,与同学们分享了印象深刻的章节及读后感悟,对书中所传达的哲学与美学观点进行分享鼓励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发言讨论。

同学们针对《美学散步》中自己的所感所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姚煜同学从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和时间逻辑入手讨论了宗白华与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的异同;苏嘉禾同学提出了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关系的思考,就此引申出艺术史研究应是“艺术的历史”还是“历史的艺术”这一问题,并与姚煜同学及三位老师展开讨论;张琪同学从《美学散步》意境篇章入手,对侯孝贤电影《聂隐娘》与张艺谋电影《影》中的意境营造做出了深刻分析;田甜同学就阅读感悟提出了艺术作品越贴近生活越受大众喜爱的看法;李林翰同学谈论了美学与文学中美的因素、中国美学上的不足、审美精神以及艺术理性判断等问题的见解;熊妮同学从庄子的“无用之用”观点入手,对该观点与艺术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诗钰同学认为阅读美学散步后对论文写作方面有一定启发,并对比了庄子与宗白华的艺术观点;高珊同学从书法演绎生命的运动和书法跳动生命的舞蹈两个方面宗白华与熊秉明书法观进行了异同的比较。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三位老师逐一解答问题并做出点评。

 

 

   读书会尾声,雀宁、肖李、郭瀚繁三位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总结并提出意见。肖李老师鼓励同学们去发现云南少数民族之美,去创作关于云南民族的“美学散步”;雀宁老师表示此次读书会收获颇丰,肯定了同学们的表现,并鼓励大家多读书、多参与;郭瀚繁老师对此次读书会作出了最后的总结,期望每位同学对学术研究和今后的学习有更多的思考,对同学们来说将是宝贵的财富。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发言和讨论,民研院研究生5期“读书会”活动圆满结束。

 

 

 

 

 

 

 

附:发言摘要

 

2021级艺术史方向 姚煜

我的发言为《中国画的空间意识和时间逻辑——兼论宗白华与邓以蛰绘画美学思想的异同一方面,宗白华和邓以蛰的绘画美学思想呈现出诸多共性:在研究方法上两人都受到西方哲学家、美学家的影响,但都立足于中国绘画的实际,融中西于一炉,聚古今于一体,洋为中用,又借古开今。另一方面,两人对中国绘画的研究视角又体现出鲜明的不同,宗白华通过中西绘画比较,挖掘出中国绘画独特的空间意识——回环往复性、天人合一性、书法性,而邓以蛰则在时间的维度中,借助黑格尔的理论,提炼出了整个中国绘画发展的时间逻辑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特性,即:“体——形——意”和“生动——神——意境(气韵)。但只有综合两人的美学思想,才能从时空两个维度更加全面、立体地对中国绘画的本质属性和形态特征进行把握,也才能对两人美学思想的异同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2021级艺术史方向 张淇:

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篇章中,宗白华先生不仅仅指出人生有五层不同境界,还提到艺术境界。意境孕育在先秦和魏晋南北朝时期,诞生于唐代,意境的思想最早追溯老庄哲学与魏晋玄学。在意境的范畴,意寓于境中,通过万事万物的现象去体认宇宙生命的“道”,从有限到无限,正是意境的关键与核心,而我们的艺术也在“道”和“术”辩证关系之中。以电影《刺客聂隐娘》与《影》的意境虚与实分析。电影《刺客聂隐娘》意境的虚与实在取景上秋草枯黄和古道西风瘦马等镜头为例证。而电影《影》虚与实对准影片的意象的内容,将具象物质化构建虚实相适的构图方式表达象外之意的哲学思考。艺术形象在他们的电影中不仅是事物的雕刻,也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像是中国画、像是舞蹈更像优雅的建筑。所以艺术创作者在创造艺术形象时,应努力达到营造意境的艺术高峰。惟有艺术理论体系的不断抱古创新,艺术作品抱古守正,才能不断涌出中国特色的美学诗意的新气象。

 

2021级非遗方向 高珊:

初读宗白华先生的著作美学散步被其优美的文字所吸引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五章——空白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里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这一部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是书家用文字表现情感生命、智慧的艺术。宗白华与熊秉明作为文学界、艺术界领域的大家,都对书法是生命体这一理论有不同的认识与见解,宗白华认为中国书法是反映生命的艺术,熊秉明则认为文字是有生命的形体。书法的骨筋肉血是一种生命体结构,也是审美与情感的体现,审美同技法有关,情感也包括情感生命与自我精神,从书法演绎“生命的运动”到书法跳动“生命的舞蹈”对宗白华与熊秉明论书法生命体的融通与差异上进行比较研究,给大家带来更深的了解,从而增进对中国书法文化的认识。

 

2022级艺术史方向 苏嘉禾:

从《唐人诗歌中所表现的民族精神》一文中的时代精神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出发,引出丹纳关于“艺术作品源自于时代精神和生活习俗”的论断。提出“艺术史的研究,究竟是研究艺术中的历史还是研究历史中的艺术。”这一问题。在讨论艺术与历史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以不同语境下的审美判断对沈括关于李成“仰画飞檐”的论断进行再分析。同时,结合黄懿陆在《中国岩画史论》中关于“抚仙湖遗址石刻画是伏羲集团起源的载体”这一论断进行分析。并得出“艺术史的研究应当在阐明时代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忘了关注艺术家的主观趣味。”这一结论。

 

2022级艺术理论方向 李林翰:

通过读宗白华的《美学散步》能够发现审美是一种对精神的反映,而美则是对物质、社会、生命、存在的一种超越。美的本质在于精神和物质美在于创造美和生活审美也是精神和物质的一种表现美的最高表现形式是精神的创造,其内涵包括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在于它具有某种理性非理性性质美的精神之美——美的本体性,表现得最强烈和持久,其最终表现形式是精神本质性审美是通过对一切事物所表现出存在的价值进行研究而得到反映的一种手段艺术既要有一般之美的内容和审美形式存在,又要有特殊性之美的内容和审美形式存在。因此一个审美主体要能够对所表现而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之间有无差别作出理性判断和艺术判断。艺术要达到理性判断和艺术判断两者不可偏废审美不是简单停留在形式上的艺术和手段上审美必须有意义、有价值

 

 

2022级艺术理论方向 李诗钰:

我的发言为庄子的艺术精神与宗白华《美学散步》艺术精神异同”。读宗白华先生所著的《美学散步》时,我并未将其作为纯理论的书籍去阅读,而是将其作为一本散文去欣赏。读过之后,对自己未来的论文写作有了一定的启示:

论文追求逻辑的同时也不要忽略了文章整体的美感。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表述出的思想,与庄子、道家的艺术精神不谋而合,即追求自然之美,虽然庄子的艺术精神多从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出发,而宗白华先生则从艺术鉴赏的角度出发来谈“美”,但仍可见宗白华先生的美学精神与庄子的艺术精神——天地精神、内圣精神、忘我精神、超越精神,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天地精神在艺术创作层面是一种精神的塑造,要有“天地与我并生”的宇宙意识,也要有“万物与我为一”的自然意识,进入“吾丧我”的状态。宗白华先生对美也是“物与我”的这种联系之间的感受,从“并生”与“为一”不同的角度对美进行直觉性的感悟和把握。内圣精神即“内圣外王”“内修外化”,注重内心的修炼,是宗白华先生美的观点的内核,类似于“我思故我在”,同理,“我思美故美在”。忘我精神中,庄子从创作角度出发主张“主客合一”,宗白华先生从鉴赏角度出发希望主客分开保持距离,留有一定的欣赏空间,在欣赏时忘我但不可忘物。超越精神即超越生死、超越虚实、超越是非,和黑格尔的否定理论相似,但不同的是庄子不肯定也不否定,这是本质上的区别。宗白华先生和庄子一样提倡超越精神,突破人自身的局限性和外部世界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突破立场限制,才能进行一个相对完美的艺术创作,对艺术或艺术作品进行相对完善、全面的鉴赏。

 

2022级艺术理论方向 田甜: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开篇即提出“美从何处寻”的问题,引言中将散步拾到的花朵和燕石比喻成“美”,引人入胜。“美”这一概念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生活中觉察到的,每个人对于美的定义和评价标准不一,关键在于我们要有觉察的意识。因为美并不是抽象的,美的踪迹可以在自然、人生、社会的具体形象中发现。书中宗先生提到的“生命美学”让我想到暑假出圈的文艺片《隐入烟尘》传达的故事仿佛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观众能通过电影真切的体会到创作者的感情或是联想到自身的生活。艺术创作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贴近最真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就能引发观众到共鸣,也能更好的起到美育的作用,让人们潜移默化的得到美的教育。

 

2022级非遗方向 熊妮:

《美学散步》中多次提到庄子,提到庄子崇尚的自然之美,天籁之音等等。此外,不得不说庄子著名的“无用之用”说。结合庄子的生活时代背景,对“无用之用”的主流解读就是肯定无用之用,否定有用之用,主张人要隐藏才能保全自己。在今天,研究“无用之用”的论文特别多,这四个字也被挪用到了很多学科,比如艺术。有用之用是人们传统固定认识下的物用,比如《庄子》中的树就是用来烧火,葫芦就是用来做瓢舀水。而无用之用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是无限的创新认识,树可以欣赏,大葫芦可以载人在海中漂流。谈到艺术的无用之用,其一,它有着对精神、心灵方面的作用。其二,艺术要保持一个开放状态,去发现更多的“无用之用”,艺术才会有无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