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民族艺术研究院第十三期研究生“读书会”活动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3-12-12 [来源]: [浏览次数]:

第十三期研究生读书会

01活动开始

 

2023年1131日上午,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在图书馆会议室举行了第十期读书会,围绕林耀华的著作《民族学通论》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民族艺术研究教师张丽、郭瀚繁、雀宁、肖李,民族艺术研究院2022级、2023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肖李老师主持。

 

02活动过程

  1. 教师导读

    在导读环节,肖李老师简要介绍了民俗学、民族学、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之间的区别。从学科背景出发,首先介绍了民族学概念、研究立场、研究方法,并且强调了田野调查在民族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随后,讲述了研究少数民族艺术不仅仅只研究它的艺术特征,还要深挖这种少数民族艺术实在怎样的民族文化土壤上产生的?最后,肖李老师总结了民族学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学科,因此我们对于民族艺术的研究应该要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结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讨论;并且结合当下民族艺术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鼓励同学们积极发言。

(二)主题发言与教师评议

    在整个读书会过程中,刘卓群、舒菲菲、杨清舒、李诗钰等九位同学基于本次读书会的主题结合自己研究方向分别作出精彩的发言,其余的同学们积极参与了讨论,现场学习气氛浓厚;随后郭瀚繁老师、雀宁老师张丽老师针对现场同学的发言和讨论逐一做出了非常专业的点评与指导,并对同学们的踊跃发言进行了表扬

    最后,肖李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总结发言,肖李老师指出,民族学是我们研究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基石,作为民族艺术研究院的学生,我们研究民族艺术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民族的重要性,应该用长远且广阔的目光来进行自己的学术研究,最后强调了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希望同学们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经过三小时的讨论和交流,民族艺术研究院第十三期读书会圆满结束。

 

03发言摘要

刘卓群同学

    将自己的研究对象放在白剧身上,以时间进程为基本脉络,从白剧前身“吹吹腔”“大本曲”为切入点,分析白剧60余年来所获得的辉煌成果以及在新时代下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以传播的视角来帮助白剧打破传播壁垒,与之相对应的设想出几点补救措施,试图解决白剧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舒菲菲同学

    舒菲菲同学以时代的发展历程为时间线,讲述了与不同时代相适应的婚姻制度。由此引申到从群婚制过渡到对偶婚,再发展为一夫一妻制的历史走向,揭示了不同性别在过渡时代遭遇的歧视和不公。通过回顾过去的婚姻家庭制度,指出了现代社会存在的性别困境,并提出了利用纳西族东巴神话的性别价值,试图解决当代社会的性别矛盾的设想。

杨清舒同学

    分享的主题为古滇青铜舞蹈的身体语言分析,将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一、语言学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二、语言学在舞蹈学中的应用;三、古滇青铜舞蹈的身体语言分析。

语言学主要研究的是语言的内部结构,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和语言的发展规律,是从解释语言事实的角度出发;民族学研究语言是把它看成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注重探讨语言对于了解历史、文化、社会、民族等现象的作用,用以探讨古代文化史上的未知因素,推论历史上民族的迁徙、接触和文化交往情况等等;民族学借鉴语言学中的历史比较法及其成果,在具体的民族学调查中需要运用语言。

古滇国青铜舞蹈语形分析中可以将其分为以手为荣——翘掌;“山”字形的身体体态;重复对称的群乐舞布局;强化上肢的坐舞形式;“器以藏礼”的铜鼓乐舞等五个语言特征。编导家田湉将其重建复现,创作作品《吉金》。

李诗钰同学

    将自身发言选题与《民族学通论》第六章民族学的调查方法相结合进行发言。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问题、研究框架、研究方法、总结六个方面对德宏州傣剧团发展进行了详细阐述。

成亚龙同学

    林耀华的《民族学通论》提到了近期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继续开展影视人类学的研究。影视人类学从诞生之初,就注重通过影像文本表述边缘族群的社会文化与传统知识。随着各种数字化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 各种影视技术日益成熟, 影视人类学的方法与技术也逐渐成为保护各种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根据实际田野调查的情况得出在进行人类学影片拍摄实践中还存在不足之处,尤其是摄影机作为一部权力机器,任何人拿着它, 都可以随心所欲去拍摄。影视人类学学科提倡在参与观察式的田野调查之后, 才能尝试着用手中的机器来进行纪录, 因此必须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建构一种平等、合作、分享的影像生产模式,这也是影视人类学所倡导的基本艺术伦理。

石昊沅同学

    林耀华先生的《民族学通论》是一本集中外有关民族学理论的大成之作。而在第二单元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方法中,林耀华先生说到了民族学学者因具备摄影、摄像的调查手段。本次读书会发言主题以“民族志摄影中的意义生成”为主,以庄学本先生的西行影纪为线索,梳理了庄学本先生的影纪对中国摄影史、民族学、人类学的卓越贡献,他的民族志影像也成为了国内众多人类学、民族学学者的“田野”之地。分析了庄学本先生的民族志影像多方面的意义,并以反身性原则时刻反省自身,强调民族志摄影因保留本真性,从而回到摄影本身的意义,并以民族志影像的方式辅助好将来我们将要进行的田野调查。

聂云美同学

    林耀华的《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具有深度的学术著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民族学这个复杂而丰富的学科的内涵与外延,开拓了我学术研究 的视野。

我认为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首先,它让我认识到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性。在当前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下,只有通过深入的民族学研究,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从而为制定更加公正、合理的民族政策提供理论支持。例如,我们可以借鉴民族学中的“文化适应”理论,来探讨全球化对非遗的影响以及非遗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同时,《民族学通论》还为我们提供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田野调查和参与观察的方法论指导。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获取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还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和体验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我国的非遗保护来说,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记录和保存非遗的历史和价值。

罗仅茂同学

    《民族学通论》是一部力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原则为指导,  主要运用国内各民族的资料,以及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一些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来阐述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的著作,我们应该积极阅读。

“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云南哈尼族铓鼓舞的传承研究”为题,结合《民族学通论》的相关知识首先介绍了哈尼族这个少数民族的认识,然后讲述了云南建水哈尼族铓鼓舞的起源、发展现状、传承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哈尼族铓鼓舞的研究趋势及主要研究情况并对此研究进行了总结然后提出了疑问,且将进行田野调查,继续挖掘哈尼族铓鼓舞的学术价值。

陆思伶同学

    截至2022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5批次共计223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73%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生存在农村。村落不仅是我国社会基层构成的单位,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发展和存续的土壤,孕育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非遗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具体的村落空间,其传承就是延续对村落空间的特定文化表达,非遗的传承“不能将具体文化事象从它的生存环境和背景中割裂出来,否则会切断具体传统文化事象自我更新、自我创造的能力。因此在非遗发展、传承的空间拓展过程中,应该始终关注到由村民集体意识、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所充盈和构成的村落空间,只有保住了非遗所根植的村落空间,巩固文化遗产原生主体在村落中的持续性生产生活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获得更为强劲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