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尚美讲堂”第二十讲——回归生活本身:后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地方转向”的理念与方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7-08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71日,四川美术学院研究教授张颖受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邀请来到云南艺术学院开展以“回归生活本身,后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地方转向的理念与方法”为题的学术讲座讲座由迟燕琼教授主持,民族艺术研究院教师张丽、郭瀚繁、郝帅、黄凌飞,美术学院教师薛其龙参加了此次讲座。设计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的众多硕士研究生到讲座现场学习。

张颖教授从以下三个方面内容展开讲座:

一、文化遗产的“地方转向”

首先,提出在当下的“后全球化时代”视野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治理面临转变,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全球”与“地方”的对峙中走了出来,转向了基于日常生活的包容性发展,并且为同学们解释了“后全球化”的含义。          

二、“全球化”到“后全球化”

张颖教授从“全球化”到“后全球化”的转变中,阐述了人类学文化遗产研究的语境。全球化推动了文化遗产认知与保护实践的发展,但也带来了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紧张关系。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确立了全人类共有的遗产理念,但实践中难以避免民族国家的权力斗争。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遗产保护理念逐渐从“纪念碑性物质文化”转向“文化多样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强调社区和群体的再创造过程。但在“后全球化”时代中,边界不断消解,主体重层叠加,文化认同和价值体系面临重构。遗产保护从全球视角重新审视地方文化,强调包容性发展和多元主体的共存。

进入“后全球化”时代,张教授列举了西方、日韩等一些国家的实践办法,阐明了后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发展观下的理念转向。如欧盟条约提出的“共同的文化财”概念,以及欧盟创建的“欧洲遗产标识”计划,为UNESCO世界遗产名录作有效的补充。日本提出的“文化财”的非遗文化概念,以古社寺保存法、文化财保护法为代表,从国家层面保护特定文化遗产,她指出,日本这个国家在有关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不与主流的文化遗产保护统一步调,而是根据现实的情况,超越文化遗产的特定类型,以共通性原则制定“综合把握文化遗产方略”和“社会全体文化遗产继承方略”强调地方的主体权责和独特观点,实现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

三、后全球化时代文化遗产发展观下的理念转向

后全球化时代的遗产保护,应立足包容的地方,回归生活本身,文化遗产的本质是人们在生活中继承、习得、选择的各种生活方式和共同关注的生命意义,后全球化时代的遗产保护,应立足包容的地方,回归生活本身。

此外,张颖教授拓展了一些内容和话题,如台江县“村BA”事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一文化现象被广而知之的原因是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区、媒体、民族之间的互动使其成为非常著名的文化现象,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并结合中国对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的保护方式,区分出了文化遗产时代的三个版本。之后张教授分享了自己三名研究生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涵盖了非遗文化在自媒体平台中的传播、酉阳民歌与当代民歌的碰撞、潮汕建筑中的女性身份对剪纸艺术的影响等多个方面,展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多样性与深度。

迟燕琼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高度评价了张颖教授的精彩分享,并借“唯有立足包容的地方,回归生活本身”一语为此次学术会议画上了圆满句号。

审校: 史莹子

审核: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