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院概况
民研院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民研院概况


民族艺术研究院是艺术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培养和建设单位。伴随云南艺术学院六十余年的办学积累,民族艺术研究院不断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11月,民族艺术研究院由民族民间研究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三个办学点合并而成,是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办学单位。民族艺术研究院汇聚学校人才、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科2001年被评为省级培育重点学科,2007年招收研究生,2011年评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至2021年整合全校资源建设省级培育博士授权点。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C-,软科学科排名2020年名列艺术学理论全国第26位,2021年名列36位。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本学科“民族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丰厚的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成果。

学科基于民族艺术研究院办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研究生教育有关要求,按照国家艺术学学科规范,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目标定位清晰,严格执行国家学科学术评价标准和学校学位授予标准。艺术学学位授权点招收和培养了五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即艺术史、艺术理论、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2024年起,根据2022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新要求,云南艺术学院对艺术学学科进行了凝练、调整,集中学校优势力量,在艺术史、艺术教育、艺术遗产和艺术管理四个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艺术学学科十多年来招收、培养硕士生近200名,就业率达94.7%,目前本学科在校研究生104人。

艺术学学科师资队伍精良、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共有导师24人学科负责人、方向带头人和导师多为博士、教授,其中博士11人,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高学历、博士占比达68%,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学术传统深厚、研究、教学与实践成果丰富。有南京艺术学院和泰国格乐大学兼职博导2位,有省教指委主任委员、秘书长及顾问3名。导师团队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名师工作室”“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级文化名家”等人才称号,在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等。  

艺术学学科具有高质量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哲社“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级艺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民族影像纪录与创作及民族艺术理论创新团队、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生导师团队等平台和团队。学科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项,省部级14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项目4项,在SCI、SSCI、EI、A&HCI、CSCD、CSSCI等期刊发表重要论文20余篇。本学科坚持积极举办各级各类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工作坊田野调研。今后,艺术学学位授权点将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不断提升艺术学学科整体办学实力推动艺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近年艺术学学科方向介绍

艺术理论方向

主要研究领域为基础理论、区域特色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诸如,民族艺术基础理论、民族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民族艺术传播与交流,以区域多样化的少数民族艺术与基于跨界族群和国际通道的东南亚艺术相互传播研究为基础进行相关理论阐发,从微观上以区域艺术实践为实证经验,以具体门类艺术为支点,以艺术与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横向关联为视角,以艺术学与民族学、美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为视野,多视角、多范式关注艺术发展现象,揭示艺术相关理论问题。


艺术史方向

艺术史学作为艺术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一种历史性的艺术学科,具有较长的沿革历史,并伴随我国近代艺术教育产生、发展,延续至今。当前作为艺术学学科建设的基础,具有支撑、拓展学科研究层次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实现从“潜学”到“显学”的转变。艺术史学方向秉承文献、实证、活态资料相结合的艺术史研究学脉,将艺术世界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整体,一方面立足于历史面貌和艺术发展的总体把握,通过一般艺术史、艺术门类史研究传统意义上艺术的生成、发展、变化,在微观特质中反映艺术的宏观规律;另一方面重视整体的艺术史规律研究,以艺术史本身为研究对象,着重关注艺术史的一般理论问题、艺术史原理问题,以及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同时,以跨门类和跨学科艺术史研究为引领,以民族艺术史为特色研究领域,突出民族艺术发展及其实践,揭示艺术史学与民族艺术史学研究意义及方法。以此,艺术史学方向通过建立人才培养的横向性结构课程,注重“史、论、评”三位一体的新艺术史学观,突出学科基础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并存的学科群建设,从而多层次、多角度建构艺术史学研究的发展图景。


民族艺术物质文化遗产方向

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族文化与创意产业、民族艺术与社会发展研究三个重点研究领域,以区域民族文化及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主要对象,对各民族不同门类艺术和整合性艺术文化现象及其传承发展进行理论阐释,重点从遗产的当代保护传承、遗产与当代文化艺术发展,遗产与产业融合、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探索其理论与实践问题,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以民族艺术及其发展研究拓展和丰富中国特色艺术学理论。


艺术教育方向

艺术教育方向将艺术教育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从学科设置、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开始,到人才培养的有效性追问,到艺术教育对民族“文化自信”提供的支撑力、对社会生活发展回应的满足感,再到艺术教育对中华民族文艺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和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力,都在艺术教育研究的范围内。本方向主要运用艺术学、教育学、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理论与方法研究艺术教育的本质、规律、特点、意义以及艺术教育的不同类型和各个环节中的相关理论问题,艺术教育的发展历史和门类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民族艺术传承与教育、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艺术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以及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前沿性热点、难点问题,探寻民族地区各级各类艺术教育改革的规律和特点。旨在培养既能系统掌握艺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熟悉本专业研究方向的重要史料以及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并具备独立的学术研究能力和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及实践与创新等能力的艺术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咨询与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艺术教育及其政策的制定、发展、完善提供智力支持。


艺术管理方向

主要以视觉艺术管理研究、表演艺术管理研究、产业性质的文化艺术活动以及事业性质的公共文化艺术为重点研究领域,以艺术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传播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从文化艺术发展的关系角度,对各门类艺术的管理理念、管理实践、管理方法和管理能力进行理论总结,对艺术行业的运行规律和管理实践进行理论阐释,并积极开展艺术项目策划和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