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招生就业 >> 正文

民族艺术研究院 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情况简介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10-24 [来源]: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民族艺术研究院是艺术学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培养和建设单位。伴随云南艺术学院六十余年的办学积累,民族艺术研究院不断形成完整、规范、系统的硕士研究生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11月,民族艺术研究院由民族民间研究所、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和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中心三个办学点合并而成,是集教学和研究为一体的办学单位。民族艺术研究院汇聚学校人才、专业和学科优势,积极推进艺术学学科建设,艺术学理论学科2001年被评为省级培育重点学科,2007年招收研究生,2011年评为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018年至2021年整合全校资源建设省级培育博士授权点。经过多年积淀和发展,本学科在“民族艺术理论”“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等方面有着丰厚的理论、研究、教学与实践成果。本学位点在2024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艺术学学科位列37名,进入前24%。

(一)培养目标

艺术学学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旨在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强化办学政治引领,人才培养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以厚基础、强素质、重创新为原则,培养较为系统地掌握艺术理论及其研究方法的适应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艺术理论研究及艺术教育、管理、传承创新等方面德才兼备的综合型、创新型人才,在艺术学理论研究领域有所专长,能够从事与艺术学理论相关的科研、教学与管理及其他工作。

(二)特色优势

学科以民族艺术在地资源的丰富性,以开放的艺术学与人文学科和科技相融,以相关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平台,以区域艺术学总结为重点,拓展艺术基本理论和开展民族民间门类艺术研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产业发展为突破口加强艺术传承与创新利用研究,在艺术学和其他学科交叉中探索实践教学和学术创新路径,在理论创新和区域服务中成为区域内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优势特色学科。

自艺术学理论学位点成立以来,学位点先后招收和培养了五个专业方向的硕士生,即艺术史、艺术理论、民族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创意与艺术管理、艺术教育与民族文化。根据2022版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新要求,云南艺术学院对艺术学学科进行了凝练、调整,集中学校优势力量,在艺术史、艺术教育、艺术遗产和艺术管理四个二级学科及研究方向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艺术学学科十多年来招收、培养硕士生近200名,就业率达94.7%,目前本学科在校研究生104人。今后艺术学学位授权点将积极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团队和学术交流等工作,不断提升艺术学学科的整体办学实力,推动艺术学学科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条件

(一)卓越的教师团队

艺术学学科师资队伍精良、结构合理、政治素质过硬,学位点现有导师22人,导师中方向带头人和骨干多为博士教授,其中博士13人,教授9人,副教授9人。2020—2024年共引进高层次人才7名,均为博士学历。增加杨民康、王建民、彭兆荣三位柔性引进特聘教授。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引进博士3名攻读博士后。2020—2024年共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具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学术传统深厚、研究、教学与实践成果丰富。有南京艺术学院和泰国格乐大学兼职博导2位,有省教指委主任委员、秘书长及顾问3名。导师团队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级名师工作室”“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省级文化名家”等人才称号,在建省级科技创新团队、省级研究生导师团队、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等。

(二)科研成效显著

艺术学学科具有高质量科研平台和研究团队,“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省级协同创新中心、省哲社“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省级艺术学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民族影像纪录与创作及民族艺术理论创新团队、少数民族艺术硕士生导师团队等平台和团队。本学科坚持积极举办各级各类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工作坊和田野调研。

学位点导师队伍2020年度在研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2项,分别为:“乡村振兴视域下云南红河流域少数民族艺术传承体系研究”;“中国西南地区哈尼族音乐民族志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7项,研究对象涉及版画、影像志研究、乡村文化等云南不同种类的艺术形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思考。2021年,在2020年度基础上增加了5项,其中3项为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分别是“南方跨界族群音乐民族志的理论建设和选点、比较研究”;“红河流域彝族民歌基因谱系与数据库建设研究”;先秦舞蹈审美意识研究。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增加2项。2022年,教育厅科研课题立项8项(教师1项,学生7项);郭瀚繁和雀宁两名博士分别获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青年人才专项立项。2023年度,教育厅科研课题立项12项(教师1项,学生11项)。硕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2项。2024年度,新增1项国家社科(西部)项目及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项。

  三、学位点人才培养的特色

学位点紧紧围绕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有效地进行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充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与积极性。同时,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实现了学生管理与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在此过程中,开展了以下特色和亮点工作:

一)将特色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培养资源

艺术学学位点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将地方性、民族性作为科研工作的核心指向,以云南少数民族艺术、传统文化为研究主体,视野上面向西南和全国,辐射东南亚,对民族舞蹈、音乐、戏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进行深入研究。科研团队在教学中,注重成果的转化,为研究生提供了地域特色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术训练中更加贴近本土文化,了解并继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学位点注重跨学科研究,研究中运用人类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方法论进行田野调查和研究分析,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全面的理论基础,还使他们具备了在民族文化背景下进行学术研究的综合能力。通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的培养资源,学位点的科研成果为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直接支持了培养目标,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地研究能力和跨学科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构建多元化学术培养机制

学位点通过多方合力建立了多元化的研究生学术培养机制,主要体现在:

1.学术交流平台。学位点举办了21期“尚美讲堂”邀请国内知名学者和专家,围绕民族艺术、人类学、艺术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讲授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动态与研究方法。通过学术交流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提高学术素养。

2.学术积累阵地。学位点组织了20期读书会,阅读书目涵盖了艺术学理论、艺术史学、民族学、人类学、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引导学生在经典与前沿著作的阅读中加深学术积累。

3.学术训练实践。学位点在夯实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带队或学生自主的田野考察,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并公布学生研究成果,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类学术论文比赛,提升学生的学术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在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同时,增加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4.学术成果培育。学位点定期组织导师团队对学生进行学术培训。创建和实施了民族艺术研究院研究生特色品牌(科研立项)建设项目,目前,已实施开展共计30个特色品牌科研课题的立项申报评审和结题审核验收工作,有效挖掘了学生的科研潜能,激发了学生的科研积极性,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培育出较多的优秀成果。


)学生思政教育融入日常,践行研究生党建与人才培养的融合发展。

学位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抓一流党建促进中心工作和学科发展,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对学院研究生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加强党团建设,通过主题党日、团日活动、党会团会、党课团课,将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二是加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事务管理,通过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和调研等,将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融合,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三是发挥思政课教育的主阵地功能,通过思政课堂教育,引导研究生投身“党建+思政+艺术”人才培养过程始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等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由杨明珠老师主持申报的“艺术院校研究生党建与人才培养融合发展路径研究”获云南省委教育工委2020年度教育系统党建工作研究课题立项,并于2021年8月以“优秀”等级结项。

(四)奖助体系

(1)国家奖学金:根据省教育厅名额分配情况,结合学生人数,核算具体名额,每年奖学金2万元。(2)省政府奖学金:根据省教育厅名额分配情况,结合学生人数,核算具体名额,每年奖学金1万元。(3)学业奖学金:

按照各教学单位学生总人数核算具体名额,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一等5000元,二等4000元,三等3000元。(4)三好生奖学金:按照各教学单位学生总人数核算具体名额,分为一等、二等、三等。一等4000元,二等3000元,三等2000元。(5)个人奖学金:专业单项奖学金,金额800元;文化课单项奖学金,金额800元;专业特别优秀奖学金,金额600元;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金额1500元。

、服务贡献

   学位点依托自身优势与特色,形成了一条融合理论研究与弘扬民族文化实践、结合中多途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路径。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注重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师生各类专题调研,为各级部门提供有关问题的咨询报告和扎根实际的学术理论支持;与地方政府合作,对云南地方文化艺术建设发展进行创意指导和文案设计;通过全国性学术会议和主题论坛,发挥学科在文化传承和服务学术共同体的作用;以交叉学科优势,通过民族影像志记录阐述史诗演述、节日仪式、乐舞实践等,以实际行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田野调研、田野报告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地方民族文化事业发展中。通过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凝练培养目标,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的针对性,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学位点研究生专业师生多年来结合不同专业特色,以教学实践周为平台,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方式在开展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直接服务云南地方社会需求,探索具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教学服务社会之路。同时通过学生“三下乡”活动、田野调研、乡村美育、创新创业、前往玉溪市非遗中心实习实践等方式积极参与到地方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建设中。学位点的社会服务逐步扩大,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民族文化强省建设等国家和省区战略提供持续的理论支持,为边疆文化安全贡献力量。



审校: 史莹子

审核: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