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快讯 >> 正文

读人文经典 涵艺海书香——民族艺术研究院第2期研究生读书会

发布者:民族艺术研究院 [发表时间]:2022-04-26 [来源]: [浏览次数]: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阅读日,为迎接“世界阅读日”的到来,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宣传部、云南省委宣传部关于2022年全民阅读的工作部署和安排以及通过阅读活动的开展切实促进研究生专业知识、思辨能力和研究水平的提升,2022年4月22日下午,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于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办第2期研究生读书会,围绕李泽厚先生经典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开展了以“读人文经典 涵艺海书香”为主题的读书分享和报告会。参加本次活动的有:民研院党总支迟燕琼书记、研究生导师雀宁博士和肖李博士、民研院2020级、2021级研究生以及部分教学单位的研究生代表,活动由研究生导师郭瀚繁博士主持。由于疫情防控,本次读书会采取线上线下同期进行,共约9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伊始,主持人郭瀚繁以“世界读书日”的浪漫起源开场,并强调书是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世界读书日”设立目的是能使更多人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并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同时强调云南省“全民阅读”的工作,要求动员广大师生力量,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线上线下结合的主题性阅读活动,包括对名家名篇的阅读、讲座、交流、研讨等。

迟燕琼书记开场发言时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外不同场合,多次讲述他与书结下的“不解之缘”,倡导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真正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境界要求。围绕本期主题,迟燕琼书记和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李泽厚先生作为美学家、哲学家在中国当代文化界、思想界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成就。再次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积极阅读,享受阅读,希望同学们能够充实理论知识,培养学术思维,锻炼学术,为学术研究做好知识储备和思维建构。同时,也表达了学院对今后将读书会活动继续办下去的信心。

同学们针对《美的历程》中自己的所感所悟积极参与、热烈讨论,同学们或讲述了自己印象深刻的章节,如赵峰、张琪、杨哲卿、肖寒、吴跃鹏同学讲到“有意味的形式”,以及青铜器的古拙厚重之美;苏璇同学讲述了魏晋绘画,对李泽厚先生所描述的魏晋风骨表现出极大的赞赏;于晓薇同学从魏晋风流人物阮籍的个人生平出发,表达了自己对魏晋人文自觉精神风貌的赞许;高珊同学对盛唐审美进行了评述;吕孟萍、张润阳等同学从文学表达的角度对《美的历程》进行分析和肯定。此外,还有很多同学以《美的历程》为导引,表达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姚煜同学论述了苏轼对中国画的消极影响,发表了对苏轼画作“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的评论;王晗同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审美批评;罗沛同学从符号学和现象学的角度对“有意味的形式”进行了深一层的评述;魏如梦同学谈到艺术创作中非功利性以及纯粹的创作理念;马竞同学对比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和《美的历程》两本中西方艺术论著的不同观点;孙嘉蔚同学从艺术史写作的方向发表了自己的独特见解。

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异彩纷呈。最后导师们做了总结分享,并给同学们提出了宝贵意见。雀宁老师指出了书中一些存疑的地方,鼓励大家在阅读时因具有问题意识,要勇于提问、勇于存疑、勇于对比不同观点。肖李老师建议学生们应开阔思维,敢于质疑的同时,立足当下,关注当下,通过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学习,与云南各民族文化结合,做有云南艺术学院特色的艺术研究。

三个小时的读书分享活动转瞬即逝,还有很多同学没有来得及参与分享,但相信倾听是更充分的知识输入,以便于下一次更好地输出。

读书以明智,读书以怡情。无论贫穷富贵,无论黄发垂髫,读书与思考是与生俱来的权利,在阅读时每一个灵魂都高贵且平等。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读书是一种习惯,而非口号,愿大家能够在知识的密林里阅无止境,在灵动的人生中游刃有余。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开幕时强调: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讲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传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不断激励我们把阅读当做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研究方法和一种创新源泉。

附:学生发言摘要:

姚煜2021艺术史方向

论苏轼画论对中国画的消极影响:以“论画与形似,见于儿童邻”为例

苏轼是文人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他首先提出的“仕人画”概念就是后来“文人画”概念的前奏,而文人画又基本上代表了中古以后的中国画。但由于苏轼本人疏于绘画实践,使其创作与理论之间呈现出某种分离,而他具有激进主义色彩的画论无疑又拉大了这种分离,加之后世学者选择性地发展了他的理论,再反过来对绘画实践进行干预和影响,最终导致文人画形成过于重神采、重主观、重修养,过于轻技法、轻客观、轻本体的传统,从而让中国画的发展出现了相当的偏差,对中国画整体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苏璇 2021艺术史方向

从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汉楚与魏晋风度两章切入进行中西艺术的比较。3世纪后,汉末魏晋与古罗马帝国时期都处在大一统体制消亡下,却分别在对人的艺术表现上形成了截然相反的两种艺术变迁:汉末魏晋的墓室绘画从程式化走向了深入刻画,更多展现人自身的细节,与时代风貌人的觉醒相关;而罗马帝国的镶嵌画则从精丽写实走向了简洁的图式刻画,与当时社会背景下焦虑的社会情绪相关。前者是死后的居所,企慕的是长生不死,羽化登仙;后者是生前的居所,注重生前享乐。

杨哲卿2021艺术史方向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对古代青铜器纹饰审美特征做出了高度凝练的总结,即——狞厉的美。中国的先秦时期和西汉时期,在中原地区和西南滇区都出现过鼎盛的青铜文化,我将对两种文化背景下的青铜器形态审美异同,尤其是二者形态空间结构背后的观念与文化问题做对比讨论。首先从表现形式上来说,滇青铜器注重再现,而中原青铜器则注重表现。其次从地域文化的审美差异上来讲,滇青铜器受宗教、权势文化影响深厚。而中原青铜器受政治、礼教文化影响深厚。最后,造型装饰的审美差异上来讲,滇青铜器重立体造型,而中原青铜器重纹样装饰。因此,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原因,我们在欣赏中原青铜器的时候,往往能感受到那种狞厉的美,而在滇青铜器上,我们则能感受到更强烈的生活气息与活态的美。

赵峰2021艺术史方向

《美的历程》是中国美学领域的巅峰作品。第一点,书中对语言的运用本身就是一种极美的存在,文字极具魅力。第二点,其实李泽厚先生是一个思想史的大家。第三,对于美的产生机制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青铜器在没被当成艺术品的时候,其实际用途大于审美用途,当其发展到后期失去了实用价值称为艺术品时,青铜器反而走到了陌路。魏晋时期,纵观中国美学发现,越是混乱腐朽的社会越能激发出极高成就的美学作品,当物质生活匮乏,文人墨客就将注意力放在了精神追求,反而成就了文学、美学、哲学的发展。

彭杰2021艺术史方向

我想谈的是《美的历程》第九章﹣宋元山水意境。李泽厚先生在写这部分主要是从两个脉络来写的:一是山水风格发展特征;二是在意境上,将宋至元分成了“无我之境”至“有我之境”以及两者间的过渡三个阶段。北宋前期的“无我之境”是指画家在创作中不自觉的意识到的,自然风景以及人物是纯客观的描写对象,表达一种不确定的观念和情感,营造人身处于大自然中“可游可居”的氛围。对于南宋时期的作品,追求细节,在这一时期人们想表达的更确定,主题更明确,相比北宋前期主观意识有意凸显,但并不完全。真正的以山水画来发挥主观情绪的是在元代,也就是李泽厚先生将元代至明清归为“有我之境”的阶段,作品画面中大面积的诗文,画面强调的是“写意”,比如赵孟類的“书画本来同”,以书法追求笔墨的意趣。从这个脉络发展来看,可以感知到艺术家作为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的角色逐渐由客体转向主体,但在写到“无我”与“有我”的过渡这个时期的阐释将之归为“无我”,其实可否直接分两部分值得思考。

罗沛2021艺术史方向

1关于本书题目和主题的思考:

作者“以梳理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发展历程与文化心理结构”为宗旨,认为文艺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心理结构的浓缩,美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最完美的展现,人的本质的展现的历程,也就是美的历程。

2艺术形式发展问题:

讲到青铜礼器从‘有意味的形式’转变成为规范化的形式美。指出艺术形式有着独立发展规律和前进道路,印证王国维“应用、研究、鉴赏”的艺术发展三步骤。由青铜礼器的变迁为例,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艺术历程,也就是美的历程。

3艺术史的写作问题:

a采用编年体结构,却摆脱超越进化论、断代式等研究模式。运用黑格尔“文化轮毂”理念,将中国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变迁,编织到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与集体感性的积淀与演进历程之中。

b契合巫鸿提出的“开与合的驰骋”,既把中国美术史看成独立的体系,为中国古代艺术提供了本土的术语和逻辑解释。又将其置于世界环境来进行跨门类艺术史书写,认识到艺术既本土又是全球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张琪2021艺术史方向

在从李泽厚提出“有意味的形式”中的形式是内容的积淀,克莱夫贝尔所说形式是指艺术作品中的色彩和线条等要素所构成的纯粹关系。带着“形式是什么”的问题去梳理西方不同时期形式的问题。从古希腊:形式作为本质,中世纪:形式的神秘化、近代:纯形式与先验形式、现代:超越在式回归存在和后现代:形式的解构,围绕这五个时期展开论述。尽管都有着相似的问题,但各个时期观点都有所不同,从中看出形式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虽在进入现代,形式美不再局限于检点认识论中关于内容和形式的一般论述,但这种探究对艺术及形式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体会。

孙嘉蔚2021艺术史方向

从中国现代的两个艺术史书写案例——刘师培《中国美术学变迁论》与李泽厚《美的历程》可以发现,其探讨涵盖各门类艺术的艺术史写作的中国范式与样态。刘师培与李泽厚不约而同地围绕着“文化轮毂”模型,将中国各门类艺术的发展变迁,编织到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心理与集体感性的积淀与演进历程之中,以一种跨门类艺术史书写回应着时代的整体关切。

李泽厚用以结构艺术史叙事的“内外更迭”模式,指向的是康德式的启蒙主体,凭借着“艺术”与“历史”相结合而生的感兴之力,为转型时期询唤出、塑造出新的历史主体。在李泽厚看来,这一主体同时为两组双重结构所界定,第一组双重结构在“内-外”向度上展开,为“外在的工艺-社会的结构面”与“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面”的区分,第二组双重结构则在“类群-个体”向度上展开,为“人类群体”与“个人身心”的区分,《美的历程》自原始社会以至明清的艺术史演进,由此呈现为在“内在-个体”与“外在-类群”两个向度上的反复跳跃,而这一历史运动也构成了审美“积淀”的具体内容。

董宇琪2021艺术史方向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主要从两方面对两宋山水画的艺术风格进行辨析:一方面是风格特征,北宋的山水画是以“充实为美”风格来包罗更为宽阔的审美范畴,大都是丰富的全景山水图。而南宋的代表画家们属于创新一派,他们在北宋山水创作的风格上产生了鲜明的特征——截景式,因其代表画家们大多来自画院,所以他们作画时也会更趋向于内审化。另一方面是意境之美,李泽厚先生认为北宋的山水画追求的是通过自然景物能看到整个人生与生活,是一种宽广的自然环境和生命价值的真实写照,而不拘泥于某一时刻或某一角度的片刻感受,这便是宋代山水画的第一种意境——“无我之境”。北宋山水画向南宋山水画的过渡也代表了从“无我之境”向“有我之境”的转移,李泽厚先生认为南宋的山水画能把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的感受、情感等指向更加确定的方向,这便是宋代山水画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有我之境”。无论是北宋具有特色的全景山水,还是南宋具有诗意的特色山水,两种美虽各有不同,但都是中国古代极具代表的艺术成就。

王颖2021艺术史方向

论音乐性的美

歌德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这里歌德将视觉与听觉通感在一起形成一种立体的美。

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讲到:“音乐性的美是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核心。”

相似的表述在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也有提到“音乐性是艺术的共性。”

沃尔特•佩特也讲到“任何艺术都在不停地靠拢并趋向于音乐。”

讲这么多表述是为了说服我自己来讲一讲音乐性的美有多重要。然后试着找一找音乐性在艺术形式中的表达。

魏如梦2021艺术理论方向

虽然本书中涉及的范围很多,但始终离不开艺术的创作,在此结合我自己的想法与实际去谈一下艺术创作的非纯粹性。

在周宪先生的著作中,对于“不纯粹性”的理解如下:从现代主义艺术的角度出发,所谓“不纯粹性”有很多意思,首先是指艺术服务于非艺术的目的;其次是指艺术的各个门类尚未达到自身的规定性和特殊性。

而我观点里的非纯粹性是贬义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人们看待艺术与创作艺术的初心已经不是为了艺术而作为,只是为了参展,为了比赛而去创作,仿佛与之前艺术家的思想大相径庭,艺术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学生的创作是带有自己的风格还是一味的追随老师的风格...

张润阳2021艺术理论方向

1.俗话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艺术的发展是伴随着经济发展的。正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以人们才能有余力在石壁上作画、在陶罐上作画,在青铜器上刻纹。

2.为政治服务的青铜器,其饰纹狞厉而庄重,当上面的饰纹轻简化,其历史意义和政治内涵在减少,所以审美价值也在减少。这破除了我以往所认知的经济发展带来艺术的发展,艺术品所包含的艺术含量更高的偏见。

3.文艺工作者应该创作出能令人产生审美愉悦并提升鉴赏者审美水平的艺术作品,而不是一味迎合消费者令其审美愉悦只停留于感官层面。

马竞2021艺术理论方向

最近阅读了两本书,一是德国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所著《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二便是本次读书会的主题书目,由中国著名的学者李泽厚所著《美的历程》。《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与《美的历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的历程》用美学鉴赏的角度对于东方古国艺术发展史的结晶进行总述和分析,而《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则是以西方的技术革命作为探讨的切入点,探讨技术革命给传统艺术带来的改变。克莱夫贝尔认为:“美”是“有意味的形式”,书中李泽厚对“有意味的形式”做了更深入解释,《美的历程》以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具体艺术形式的载体来进行分析。在作者看来,哲学是时代的灵魂,而艺术之美恰恰是时代精神的再现,他将漫长中华历史中,发出美的最强音的那些时代和巅峰作品择取出来,形成了本书的十个篇章。

王晗2021艺术理论方向

佛教艺术的传播路径(地理概念):中亚、新疆、甘肃、关中、中原、江南。对应的石窟造像有克孜尔石窟、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千佛岩石窟、大足石刻等。

坚持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背景下关照艺术史的发展。

供养机制(艺术赞助)特殊,区别于西方的权贵垄断模式。

世俗化:褒衣博带,秀骨清像。边区少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和推崇。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即艺术的发展并不是和社会经济基础的发展如影随形、亦步亦趋。

高珊2021非遗方向

阅读《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先生带领我们揭开中国几千年文化美学的面纱,看到青面獠牙的微笑石像背后的玄机;捕捉粗细明暗线条纹理变化的原始物象;品读文物暗藏的美学背后,不同时代的波诡云谲、风云人物的兴衰更替。

其中我对第七章——盛唐之音感触最深。有以“儒生不及游侠人”潇洒不羁的李白为代表的盛唐诗歌,也有孙过庭“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书法艺术充分表达浪漫主义的高峰。“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离别情”诗与歌是一体的,是音乐性的美。

读完这本书,我对李泽厚先生说过的这句话印象深刻:“总之,只要相信事情是有因果的,历史地、具体地去研究和探索便可以发现,文艺的存在及发展仍有其内在逻辑。”是的,无论什么时候研究美学都不能脱离产生美的任何阶段,要全面地、理性地去思考,才能形成科学的、完整的美学认知。

石洋2021非遗方向

在李泽厚先生的笔下,我们看到的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文学不仅仅停留于文学,哲学浸透其中,经济、政治变革包含其内,才有了各个时代鲜明的艺术性格和表现形式。艺术的观赏性不需赘言,艺术所凝练的中华民族的哲学思辩、审美趣味、心理结构更值得我们思考、探究。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艺术世界的无穷魅力。通过《美的历程》,李泽厚先生为我们贡献了自己的思考、探究,以引起更多当代读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关注。毕竟,这片民族文化属于我们共有。

吕孟萍2021非遗方向

读《美的历程》一书,当中最吸引我的是原始时期的艺术和书中引用的古籍。从原始“装饰品”中看到钻孔、赤铁矿染色等痕迹,让我惊叹原始人地智慧与审美。虽然古朴,但是其间蕴含了原始人类的思想。书中的用典也十分吸引我,以引用《世说新语》举例,用“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等这种种夸张地对人物风貌地品评。使我对古书典籍重燃兴趣,迫切想要去阅读,激发了我对古代艺术的热爱。

于晓薇2021非遗方向

读《美的历程》给了我从人的角度去解读阮籍,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阮籍的身上有太多种不同的身份,他的下棋、饮酒、吐血都是他面对不同人所表现的不同面,这令我感到触动,也是我所理解的人的本质。《美的历程》是第一本我所看到的关注到人内心纠结的一本书,阮籍是政治斗争的回避者,他追求的不是外在的轩冕荣华、功名学问,而是内在的人格和不委屈以累己对生活,寻求更深沉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我认为这也是书中所写的“更多地发现魏晋风度的积极意义和美学力量之所在。”

初审:董晓辉

审核:陈春芬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