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快讯 >> 正文

民族艺术研究院第十九期研究生读书会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4-09-27 [来源]: [浏览次数]:



2024年9月23日下午,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了第十九期读书会,围绕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展开了交流和讨论。民族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迟燕琼教授,教师雀宁、郭瀚繁、胡红霞、肖李、张丽,以及2023级、2024级全体硕士研究生参加了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由张丽博士主持。

会议伊始,迟燕琼书记为本学期第一次读书会致辞。首先对2024级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就读书会的整体情况、目的意义进行了介绍。随后全院研究生表达了期望与要求,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参加研究生读书会,认真研读并参与到读书会的交流讨论中,通过读书会培养阅读习惯,提高科研能力和学术思维,拓展学科领域知识。

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读

在导读环节,张丽博士首先从“美的追问”“美学的产生”等问题进行回溯,以此强调《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对中国美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和价值地位。接着带领同学们学习中国美学史的核心范畴“元气说”“意向说”“意境说”,随后以时间线索,对先秦、魏晋南北朝、唐代、宋元、明清、近代几个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想、美学家、美学理论等内容进行梳理,并列举了一些生动的例子贯穿于整个导读环节中。最后对中国古典美学进行了总结,帮助同学们对中国美学史有了较为系统地认识,对中国美学学科的发展状况也有了深入地理解。

(二)主题发言与教师评议

许明、龙杏梅、王怡佳、张妍、曹笑笑等五位同学基于此次读书会的主题,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作出了精彩发言。许明同学聚焦鲁迅的《摩罗诗力说》,强调了其在“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地位,不仅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还作为首部倡导浪漫主义的文献,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龙杏梅同学引用叶朗先生的观点,通过《中国文学史大纲》的研究,展示了中国古典美学从开端到总结的演进过程,特别强调了“意境”作为美学核心问题的发展脉络。王怡佳同学专注于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的中国古典意象美学,从先秦至近代,系统梳理了各朝代美学家对意象的探讨与深化。张妍同学从目录和内容出发,全面梳理了中国美学史的不同分期及其美学范畴、命题和体系,讨论了儒家、道家、佛教美学以及唐宋诗词、宋元绘画、元明清戏剧与小说美学、传统绘画与书法美学和现代中国美学的多元共存与相互影响。曹笑笑同学分析了明清戏剧美学,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新领域和薄弱环节,她以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为基础,分析了明清时期人文环境及文化背景对戏剧美学理论探究的推动作用。

在整个读书会过程中,多名同学就主题发言内容以及对《中国美学史大纲》一书的读后感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了中国美学史的丰富内涵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表现,展现了各自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与会的老师们针对同学的发言和讨论逐一作出了点评。经过三个小时的讨论和交流,民族艺术研究院第十九期读书会圆满完成。


发言摘要:

许明同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对鲁迅美学的介绍体现在了《摩罗诗力说》中,《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批判了封建意识形态,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鲁迅面临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让自己和同胞逃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当时反抗挑战的内容鲜少在文章中出现,鲁迅借这篇美学论文对儒家传统美学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向国内读者推介了具有反抗精神的摩罗诗人,认为国人如若获得这般刚烈勇猛、敢于挑战传统的力量,就可以生存,发展,进步,打破中国的沉闷。鲁迅对个体生命体验的尊重和对生命自由意识的推崇,也是他后来想要赋予新兴木刻版画的艺术品质,因此,他对珂勒惠支版画的选择是合乎时代的、新的审美理想的选择,是那个时代最为进步和健康的审美选择。在鲁迅的努力下,珂勒惠支版画在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鼓舞了许多在苦难中挣扎的中国人,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成熟起了重要作用。

曹笑笑同学

戏剧美学属中国戏剧学体系建构分支,是戏剧学研究中最具形而上色彩的理论形态明清戏剧美学的发展,是为中国古典美学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当然亦是亟待研究和提升的薄弱环节。而明清戏剧美学在中国古典戏剧发展史上为重要节点。由于明清时期人文环境及文化背景因素,造就众多剧论家对戏剧美学进行理论探究。李渔作为这一时期重要代表,其著作《闲情偶寄》对戏剧真实性、通俗化特质进一步阐明论述。认为戏剧要想吸引观众感动观众,主要就是依靠真实性,即真实地反映社会人生的情状。戏剧的生命力就在于真实性,而戏剧的传奇性不能脱离戏剧的真实性。要求剧作家在通俗化中表现自己的艺术才能,这就把戏剧的通俗化和戏剧的艺术性统一了起来。归根结底,无论是戏剧美学、音乐美学或园林美学等,根源于中国特有的美学思想即道家所倡导的

张妍同学

《中国美学史大纲》的目录和内容出发,梳理了绪论中四个问题,然后按照中国美学史的分期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美学范畴、美学命题以及构成的美学体系。包括儒家美学、道家美学、佛教美学、唐宋诗词与宋元绘画美学、元明清戏剧与小说美学和传统绘画与书法美学以及现代中国美学。最后提出中国美学史的中国性和西方性的兼容,就算是中国美学史也不能保证充分的中国性,这是由中国传统的有美无学的历史决定的,而从西方美学的视角看中国美学史是一个礼乐崩坏的艺术末世,由此导致现代美学叙事与传统历史认知的尖锐矛盾,也使得兴盛时代的美学成就得不到正面的评价,而兼顾西方美学范式和中国本土,是两者各让一步,相互协调之下才能产生的产物。

龙杏梅同学

叶朗先生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意识,一方面比较分散地表现在这个时代的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中, 一方面又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这个时代的若干美学理论著作中。因此,《中国文学史大纲》研究了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美学家和美学著作,研究他们所表现的审美意识。文章共有四篇,着眼于中国古典美学本身的逻辑发展,将近代美学以前的中国美学史分为开端、开展、总结三个时段。意境作为美学体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从先秦时期的发展到魏晋时期的,唐朝时期发展为意境标志其正式诞生,宋代郭熙的三远法意境又进行了概括,由此可看出意境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在不断完善和发展,对各类艺术作品形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无论是绘画、诗歌还是音乐等都在追求意境之美。

王怡佳同学

本次发言选题是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的中国古典意象美学,主要按照《中国美学史大纲》中的时间线从先秦时期到近代时期的意象美学进行梳理。在主题探讨中根据各个朝代的美学家对意象的探讨与深化将中国古典美学一一阐述。并拓展联系了叶朗在《美在意象》中,叶朗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独特的定义。阐明不仅仅是简单的视觉图像或表象,而是一种综合了情感、思想和文化内涵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界定,强调了意象在美学中的重要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深层意义。总的来说,中国古典意象美学和叶朗的概念不仅丰富了美学理论,也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提供了新的视角。

审校: 史莹子

审核: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