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2日14:00,民族艺术研究院尚美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十一讲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室开讲。本次讲座由云南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段炳昌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段炳昌教授曾任云大人文学院院长、教育部中文教指委委员、云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主要从事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国古代文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18部,发表论文70余篇,多次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并获省部级社科奖,担任省级研究基地负责人和两个省级重点学科负责人。
讲座由民族艺术研究院胡红霞教授主持,云南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院、戏剧学院、美术学院、舞蹈学院、音乐学院部分教师代表以及研究生积极参加了此次讲座。
段炳昌教授从三个方面阐述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首先,从制约因素角度出发,段教授认为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合受云南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云南文化在区域文化中的特殊位置、云南各民族源流的复杂性及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等方面因素制约,从而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区审美文化的特点。在考察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汇时,就必须首先考虑上述各种重要制约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接着,段教授从云南与其他地区民族审美文化的交流融汇、云南境内相互传播交融的民族审美文化两个方面,对云南民族审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基本历史脉络展开论述。指出在新石器文化时期,云南羌戎系、百越系、百濮系等之间审美文化的交流融汇日渐频繁,艺术创造水平日渐提高。青铜器文化时期,云南青铜文化向贵州、广西、广东及东南亚部分地区,从外部地区传入云南的审美文化有内地的乐器、北方动物纹艺术以及海贝等印缅东南亚文化。段教授强调指出,唐宋汉文化对云南的影响最广,与各民族文化交融最深,交流融汇不再是零散的、无组织的、被动的,而是发展成为有组织、有规模而且主动的,结果促成南诏大理国审美文化的高度发展。元明清时期,汉文化得以普及,地方戏剧传入并与云南民族艺术相互融合,形成云南特有剧种,如白剧、云南壮剧、傣剧、佤剧及水族狮子灯戏等。近现代时期,云南在一些地区和一些方面开始了具有近代性质的文化转型,民族文化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意识普遍得到认同。
最后,段教授围绕云南民族审美文化交往交流交融展开心得分享:第一,云南各民族文化是在整个中华文化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汇集成为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云南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融汇相当广泛和深刻,每个民族的文化中几乎都有其他民族文化的因子或材料,这既是民族审美文化进一步交流融汇的基础,也是各民族大团结、建设好云南边疆的基础。第三,在云南各民族文化的演变中,汉文化在不同时期都发挥了重大影响和推动作用,并逐渐成为辐射整个云南的主流文化,继续加强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与学习,共同进步,仍然是今后推动云南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第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在历史上曾起到了中国内地文化与印度东南亚文化交流汇通的中介作用,随着现代社会交通的越来越便捷,云南各族文化将在中华民族文化与印度东南亚文化的交流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第五,云南民族文化发展最快、成就最突出的时期,往往就是外界文化流入量较大和多向流入的时期,或是主动积极引入外界文化的时期。第六,在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中,本民族的文化会发生演变,但不会丧失,在未来社会中,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将保持下去,但将变得更为丰富多彩。总之,云南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化在长期不断的交流融汇中发展演进,也必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获得更健康的发展,必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在交流互动环节,同学们围绕讲座主题并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和研究兴趣,与段炳昌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探讨。段教授对同学们提出的学术议题,给予了详尽深刻的回应。他指出,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无法做到保持民族传统文化的原汁原味和完全本土化,作为研究者,我们要努力寻找合适的方法和路径来保护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同时,也要积极探索将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途径,使之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主持人胡红霞教授,对讲座内容作了简要总结和点评,对段炳昌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和深刻见解表示感谢。她指出,段教授的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云南民族审美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也为我们如何在实践中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希望大家能够将讲座中的启发和收获转化为研究和实践的动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和贡献。随着胡教授的总结发言,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审校: 史莹子
审核: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