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快讯 >> 正文

特聘专家彭兆荣教授“民族志与田野调查”专题讲座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3-03 [来源]: [浏览次数]:

202522814:00,民族艺术研究院尚美讲堂系列讲座第二十讲在图书馆一楼会议室举行。厦门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艺术学院特专家,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彭兆荣教授应邀主讲,主题为《民族志与田野调查》。讲座由民族艺术研究院院长迟燕琼教授主持,张丽教授、唐白晶副研究员参与对谈,校内外师生代表参加了此次讲座  

彭兆荣教授从学术研究现状切入,结合自身丰富的田野经验,阐释了人类学研究中"民族志"与"田野调查"的核心价值。讲座中,彭兆荣教授围绕民族志和田野调查的核心知识谱系和具体操作实践做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厘清了同学们对民族志概念、理论精髓身份资料的区分、文本的分类与使用、符号的指示与推知,进一步提升了同学们对田野调查中参与观察田野调研的角色、田野点的选择与进入、调研的主旨、资料搜集、性别及田野笔记等具体实践重要性的认识。彭兆荣教授指出: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应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对地域艺术以及民族艺术的研究,深入的田野调查是关键,只有科学、切身、深入的田野调查,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他强调:"在云南这片多元文化沃土上,唯有扎根田野、贴近人民,才能从艺术表象中发掘文化本质。" 

与谈环节,张丽教授深入探讨了民族志和田野调查在人类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和方法论。从方法论反思、伦理困境以及民族志与田野考察的关系三个维度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结合个人田野调查经验,提出了音乐学田野调查从“采风”到“深描”的演进,强调了“身体在场”的重要性,并探讨了田野调查中的伦理问题。张丽教授还谈及田野考察与民族志的互动性,以及田野考察在数字化时代的新挑战。

唐白晶副研究员在会上谈到:当作为民族艺术研究者的身体在田野中与铜鼓共振、与神灵共舞时,我们书写的不仅是动作谱系,更是在用学术重构一条文化血脉。希望未来可以与彭教授共同探索“舞蹈民族志”的方法论突破,让旋转的裙摆与严谨的学术,共同织就中华多元文化基因的“活态图谱”。唐白晶副研究员认为田野不仅是资料采集地,更是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共同建构的“文化对话空间”,并期待未来在云南多元艺术的田野现场,进一步展开深度的学科互鉴,让民族志不仅记录文化艺术,更能激活文化传承的内在生命力。

最后,主持人迟燕琼书记对讲座内容作了简要总结,对彭兆荣教授带来的精彩分享和深刻见解表示感谢。她指出,教授的讲座不仅提升了我们对云南民族文化的深层次理解,也为民族艺术的研究、民族志撰写以及田野调查指明了方向,希望大家能够将讲座中的启发和收获转化为研究的动力,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多的努力。


 

文字编辑:石钧

摄影:唐白晶

初审: 何     媛

复审: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