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快讯 >> 正文

汇聚全国英才 擦亮“云南声音”金名片——国家艺术基金“西部地区民族音乐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在昆举办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5-08-25 [来源]: [浏览次数]: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评论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2025年度“西部地区民族音乐理论评论人才培训”项目77在昆明云南艺术学院顺利启动该项目培训聚焦西部民族音乐宝库,旨在为国家培养高层次音乐评论人才,服务文化强国战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项目依托国家级平台,面向全国择优录取了30名学员。学员均为45周岁以下的中青年骨干其中,拥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的学员高达25人,占比83.3%分别来自中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云南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院校和研究机构,以及西部地区各大高校与文化单位,大多数学员已在各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就。这样一支高学历、高职称、高潜力的青年人才队伍齐聚云南,共同聚焦西部民族音乐理论研究与音乐评论,这在以往的同类培训中实属罕见,为项目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为确保学术高度与实践深度,项目组邀请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上海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人民音乐出版社、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等国内顶尖学府研究机构出版社和期刊机构的近30位权威专家学者亲临授课师资团队阵容强大,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学界泰斗,也有一批活跃在学术前沿、成果丰硕的中青年领军学者,其学科背景横跨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美学、戏曲学、艺术人类学、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确保了课程的跨学科视野与前沿性。

项目构建了“理论+田野+实践”的闭环培养模式。理论授课阶段(30天),通过系统讲授民族音乐音乐评论、学术写作等核心理论,为学员筑牢理论根基;田野采风阶段(10天),组织学员深入昆明、大理、丽江迪庆地区开展调研,与白族大本曲、纳西古乐、藏族锅庄、傈僳族“阿尺木刮”、滇剧、云南花灯等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在田野现场直观感受民族音乐的活态生命力,真正将理论知识与鲜活的文化实践相互印证;创作实践阶段(118天)培训重心转向学术论文和评论文章的创作指导与成果转化,引导学员在前两个阶段的深厚积累之上,形成高质量的学术成果,确保学有所成、学以致用。

本次培训意义深远它不仅为云南“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核心人才支撑,让一批顶尖青年学者成为传播“云南声音”、讲好“云南故事”的中坚力量;更通过引入前沿理论方法,推动了西部民族音乐研究从“资源呈现”走向“价值阐释”的范式升级。尤为重要的是,培训立足云南这一民族音乐“活态”宝库,为构建中国特色音乐话语体系贡献了宝贵的“云南智慧”和学理依据。

作者:申小龙(西安音乐学院)

初审:何媛 

复审: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