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教学与科研 >> 正文

民族艺术研究院关于筹建“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创新实验室”进行专项调研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20-09-23 [来源]: [浏览次数]:

         民族艺术研究院关于筹建“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创新实验室”

 

为响应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的建设政策,打造艺术数字化竞争新优势的号召,2020年9月4日至7日,在校领导的重视、关心下,在分管领导陈劲松副院长的亲自部署和安排下,由民族艺术研究院牵头,根据调研项目的实际需求,校内外跨专业整合研究人员,组成了专项调研团,于2020年9月4日至7日期间赴大理认真组织、开展了以“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创新实验室”项目筹建可行性的前期调研。

                                 调研团队调研大理州博物馆和非遗保护中心

      

此次大理调研以民族艺术研究院党总支书记迟燕琼为领队,由首席专家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云南艺术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教授杨民康为首的专家学者以及校内外研究骨干(黄凌飞、苏毅苗、吴婉婷、王贞子、汪洋、张琳翊、沐晓熔、额瑜婷、杨烁)组成调研团队,对“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发展创新实验室”项目筹建可行性进行前期调研,旨在为我校民族艺术理论研究与应用实践方面探索并构建一种动态、融合且跨学科、跨专业、跨区域的协同发展模式和机制。黄凌飞老师根据学校部署将此次调研主题整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1. 云南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现代”交融的关系性理论研究

2. 跨学科视野下民族民间艺术的地方性声音景观和空间展示的数字化运用

3. 民族民间艺术的创作与表演以及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联动开发

4. 民族艺术博物馆空间叙事中的“跨界”数字化建设

 

调研团队在大理各地进行交流学习

 

本次项目调研开展共计4天,走访大理州代表性考察点13个,进行圆桌会议5次。调研团队于2020年9月4日至7日在云南大理州博物馆、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大理大学艺术博物馆、垒翠园(大理国传统古建筑博览园)、周城村蓝续(扎染)绿色文化发展中心、喜洲稼穑集农耕文化博物馆、喜洲严家大院古建筑群、喜林苑、剑川县非遗保护中心、段国梁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天艺园、董月畅黑陶工作站、沙溪古镇传统建筑群、沙溪先锋书店等,共计13个代表性调研点进行初识性调研,并积极从中梳理、探寻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多样化与文化特质以及非遗保护的现状、取得的经验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此期间,调研团队常常思如泉涌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调研组成员从民族民间艺术的地方性声音景观、博物馆空间叙事、空间展示的数字化运用、“传统—现代”交融的关系、文化产业化发展的联动开发等多重维度展开调研,期颐整合学校学科资源,为以“跨界协同创新”发展模式探索数字化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做好扎实前期准备工作。

调研团队在大理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9月6日晚,在迟燕琼书记主持下,调研团队在住宿点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会议研讨。大家认为在面对数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新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最为重要,如何寻找同类项目共性中云艺的个性,是云南艺术学院在学科发展中应予重视的。

 

调研团队在沙溪、剑川进行研讨交流

 

各位老师围绕调研主题展开了不同角度的讨论,有的团队成员认为数字化发展是必然趋势,我们应从不同角度与观点去看待数字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互生关系;有的认为对新型非遗传承人的研究可引入数字化,从新媒介在记录、整合、创新等方面的新方式去思考;有的认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验室的构建时可引入VR、虚拟空间等方式;有的重点从空间叙事理论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有的提出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云南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形象化整理,不仅可以使非遗活态化传承,也可以与教学过程相联系。

杨民康教授分别从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非遗文化的拆解与重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区别进行发言。他针对此次实验室的建立表示肯定,并提出实验室的建立不仅是文化生产性保护的体现,利用数字化建设的设想无疑是文化整合的现实需要。他指出跨学科深度研究是云南艺术学院区别于其他院校所具备的条件,保证技术的前提下,以新的视野与角度看待民族艺术。

2020年9月9日下午,由我院特聘专家杨民康教授主持在行政楼312会议室进行了首期调研汇报会。副校长陈劲松亲自参与并积极指导、交流。民族艺术研究院魏美仙院长、迟燕琼书记参加了研讨会,会上黄凌飞、苏毅苗,影视学院教师王贞子,美国匹兹堡大学音乐人类学专业在读博士杨烁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杨民康教授针对调研期间几次研讨会议的内容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汇报:第一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角度进行课题展开,第二是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展示和推广,第三从生产性保护角度出发结合创意创新进行延续。从学术层面、学科理论、方法论三个角度,以田野实践为基础,结合云南艺术学院特色展示实验室筹建设想。

影视学院王贞子博士重新梳理了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提出传统文化不能只是简单的拆解和数据的保存,而是深度思维后的重构,通过数据库的建立扩大民族文化社交功能。

项目调研情况汇报交流

 

最后,陈劲松副校长总结多年呈现的文化现象指出数字化时代下非遗文化的发展视点,全媒体时代转型下,老一辈学者和青年一代学者的结合和嫁接尤其重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此次调研活动的展开与汇报在筹建实验室的规划上有了方向把控,关于实验室建立方案讨论初期最终以杨民康老师为主讲的学术论坛正式启动,动员全校师生的艺术数字化构建意识,整合学术与技术的资源,全力为新文科实验室时代背景下,云南艺术学院筹建民族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实验室做前期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