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7日至26日,由云南艺术学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西部地区民族音乐理论评论人才培训”圆满完成为期10天的田野采风。项目负责人张丽教授及授课专家申波教授、杨民康教授、吴晓萍教授、迟燕琼教授共同率30名学员深入大理、丽江、迪庆等地,探寻民族音乐活态传承的根脉。

采风团队首站走进大理海东镇,白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展演了大本曲和霸王鞭舞,12个原生态节目展现“三七七五、七七七五”等山花体唱词的独特韵律。随后在鹤庆县,学员们进一步考察了白族小三弦弹唱、白族田埂调、彝族(白依支系)民歌、唢呐乐等音乐形式。在丽江,学员们系统考察纳西族白沙细乐、东巴唱腔及热巴舞,深入和文光纳西文化传习馆与宣科书房调研,于大研纳西古乐会聆听融合中原与少数民族音乐的洞经古乐,20余种乐器奏响《紫薇八卦舞曲》千年遗韵。
滇西北腹地,迪庆藏族弦子舞的“刚柔相济”。在尼西镇,学员们体验尼西情舞并考察黑陶技艺,体悟劳动中的音乐性。国家级非遗“阿尺木刮”发源地同乐村,傈僳族传承人李碧清示范“领头羊”式歌舞结构,诠释“365天做什么都要唱”的艺术观。奔子栏锅庄演绎茶马古道上“三千米海拔一朵艺术花”的坚韧。

采风调研最后两天聚焦云南戏曲瑰宝。在云南省滇剧院,丝弦腔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彰显“守正主腔,创新语汇”的智慧;云南省花灯剧院的实践提供宝贵样本;官渡“古渡梨园”中,7元惠民票价维系民间戏班的坚守,洪小柱团长道出“戏在民间土里活”的传统艺术存续之道。
本次调研行程4000余公里,覆盖10余个世居民族、20余项国家级非遗,形成十余万字田野笔记。张丽教授表示:“从洱海畔到雪山下,学员们用脚步丈量云南民族音乐的多样性,为构建中国民族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奠定坚实根基。”未来,这批理论评论人才将把采风成果转化为学术专著与评论文章,助力西部民族音乐在新时代的传承与传播。
文:李秀明(西华大学)
图:赵允禄 武鹏飞
初审:何媛
复审:董晓辉
终审:迟燕琼